中国湿地保护堪称发展中国家典范
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据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印红披露,中国的自然湿地面临着严重威胁,特别是污染和湿地资源开采过度对天然湿地的破坏较大,中国江河中有70%遭到污染。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
中国湿地面积锐减的同时,湿地所拥有的独特的生态功能包括防洪、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方面的功能也在迅速退化。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
中新网2月3日电《人民日报海外版》消息,2日是第十一个“世界湿地日”,目前全国湿地总面积约3848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湿地保护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发展中国家开展湿地保护的典范,湿地逐步成为支撑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保护网络初步形成
2日,国家林业局与世界自然基金会、湿地公约秘书处在北京共同举行第十一个“世界湿地日”庆祝活动。今年“世界湿地日”以“为了渔业的明天——湿地支撑着渔业的健康发展”为主题。涵义是,为了渔业的明天,我们必须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
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告诉记者,2006年中国湿地保护工程投入3.66亿元,其中国家投入2亿元,开展了1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48个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470多处,使45%约1700万公顷的自然湿地纳入保护区严格保护。初步形成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水源保护区、海洋功能特别保护区、湿地多用途管制区、湿地野生动物禁猎区、湿地公园、湿地风景名胜区等多种管理形式相结合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到2010年将使50%的自然湿地和70%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但湿地保护仅仅是取得初步成效。”贾局长接着介绍说,当前,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下降的趋势还没有遏制,湿地围垦、改造、污染、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以及过度掠夺生物资源等问题在一些地区还很严重。
国际合作渐入佳境
中国重视保护湿地,认真履行《湿地公约》义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誉,200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授予国家林业局“献给地球的礼物”特别奖,2004年湿地国际组织将首个“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授予中国,2005年中国当选为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成员国。
世界自然基金会首席代表欧达梦先生出席活动并在发言中说:“又是一个湿地日,每年的湿地日都是推动湿地保护工作的一个台阶,让我们看到中国的湿地保护事业年年有大的发展。”
湿地保护的国际合作也在加快步伐,为了让湿地周边社区的群众从保护湿地中受益,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湖南洞庭湖、湖北洪湖、天鹅洲、涨渡湖等地区开展了不同的湿地可持续渔业的项目示范,在项目推动下,西洞庭湖(青山湖)的有机渔业得到了农业部权威部门的认证,洪湖从不可持续的围网养殖模式转变为可持续的大水面养殖和局部池塘养殖相结合的模式;涨渡湖建立了湿地保护区,开发了湿地生态渔业的示范;天鹅洲的渔民从湖里走出来,发展替代生计,改变了过去“人豚争鱼”的局面。
链接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野生生物的家园,是天然水库,是“自然之肾”,对于降解污染、净化水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湿地是降低自然灾害风险的“缓冲器”,具有调洪蓄水、抵御风暴、预防侵蚀、抗御干旱、调节气候等功能,在预防和降低自然灾害损失、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滨海红树林湿地充分显示其对抵御自然灾害的巨大作用。
(中国新闻网)